打造高水平思政“金课”,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,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。为此,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“双高计划”建设项目,整合“校、企、地”资源、构建了显性隐性、线上线下、校内校外、课内课外“四维融合”支持平台,开展了“切点灵活、语言用活、素材鲜活、思维激活、内容盘活”的“五位一体”思政“活课”教学改革,经过多年实践,逐步形成了“三元·四维·五位”大思政课教学模式。
跳出学校办思政课,整合“校、企、地”资源,建立“三元协同”育人机制
“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”,需要汇聚社会育人的“大”合力,还需要融入社会育人的“大”能量,更需要拓展思政课育人的“大”主体,将多方力量整合成一个大的思政育人“同心圆”。为此,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“校、企、地”“三元协同”育人机制。一是“校校协同”,牵头成立了“长三角地区高职高专思政理论课建设联盟”,通过名家论坛、示范课巡讲等不断推动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,联盟资源辐射上百所院校,同时,依托省示范马院建设项目,与省内外高职院校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,通过集体备课打造教学资源共同体。二是“校企协同”,组建了由行业、企业专家组成的改革咨询委员会,精选“技术工匠”参与教学,常态化举办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、技能大师讲座。三是“校馆协同”,与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、梅园新村等单位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,联合打造数字纪念馆,每年派出士官生服务国家公祭日、雨花英烈祭扫等重大纪念活动的礼仪保障,通过活动与课程、课堂、讲堂相结合的“1+3”方式,将校外教育资源引入课堂。
跳出课堂办思政课,创设线上线下情境,构建“四维融合”支撑平台
坚守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、文化知识教育、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,贯穿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各领域,体现到学科体系、教学体系、教材体系、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,培根铸魂、启智润心。为此,学校出台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一系列文件,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建章立制、擘画蓝图。同时,通过统筹校内外资源,构建了显性隐性、线上线下、校内校外、课内课外“四维融合”支撑平台。一是投入了700余万元,建设了国防教育馆、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、“南信烙印”网络文化社区等虚实展馆,形成了实境与虚拟融合的育人平台。二是依托江苏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,打造“3+8”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课程平台。三是与南京市委党校签署共建协议,建立了“高职—党校”共育、理论与教学融合的教研平台。共建以来,教师成长迅速,近年来,先后有10余名教师在国家、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,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。四是激活社会“大课堂”,开设了“信仰教育”“社会服务”“文化修身”“专创融通”4类课外活动课程,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,赋予26个必修学分,形成了课内与课外融合的实践平台。
跳出本本办思政课,重构课堂教学生态,打造“五位一体”思政“活课”
针对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“配方”比较陈旧、“工艺”比较粗糙、“包装”不那么时尚、亲和力不足等问题,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启动了思政“活课”建设,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贯彻“切点灵活、语言用活、素材鲜活、思维激活、内容盘活”的思政“活课”要求。“切点灵活”强调的是课程导入形式要多样化,“语言用活”强调的是教学语言要生活化,“素材鲜活”强调的是教学素材更新及时化,“思维激活”强调的是教学手段立体化,“内容盘活”强调的是教学过程要信息化。经过改革,实现了学生从低头到抬头、点头的转变。思政课的优秀率提升明显,不及格率显著下降,学生满意度也不断提升,思政课连续6年进入学校学生课程满意度的前5%,学生踊跃申请入党,涌现出了“全国大学生年度入围人物”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等一大批先进典型。
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,始终坚持用党的领导强基领航,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列入学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建设规划,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历年党政重点工作。此外,还建立了党委部门和二级学院月度思政课工作会商机制,中层干部、辅导员和班主任听思政课年度考核机制,将思政课成绩与学生入党、评奖、评优挂钩机制。因此,“三元·四维·五位”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场“生态型”教学改革,不仅包含了教学、教材、教法,而且包含了场景、体系、机制;亦是一场“全要素”教学改革,不仅融入了学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、专业素养全链条、入校三年全学程,而且包含知情意行全环节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、办学治校全体系等全要素;还是一场“开放型”教学改革,不仅致力深化一校之改革,而且携手长三角、牵手中西部,努力展示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“双高”院校的责任担当。
(王丹中 邢玲 吴跃本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