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,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层次、多元化的变化趋势,特别是对应用型、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,为此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多个专业同修、必修的跨专业综合类课程,这是适应就业结构和人才市场变化的选择,有利于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人才。这类跨专业课程中的“理实+实训”课程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实现边教、边做、边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,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,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。因此,笔者以“客户关系管理”课程为例,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实施跨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。
跨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什么
所谓跨专业课程是指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,多个平行专业同时开设的具有实用性、综合性的课程。该类课程的内容涵盖范围较广,集结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,适合在多个专业开设,其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。
众多的跨专业课程中,有些是偏理论的理论入门课程,有些是偏实践的实训类课程,还有一些是既有理论又含实训的“理实+实训”课程。在教学实践中,越来越多的跨专业课程正在或逐步实现理实一体化,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实用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发展成为跨专业课程,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,为跨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、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更丰富的教学资源。
理实“两张皮”问题呼唤一体化教学
第一,课程被简单地一分为二,先理后实,理论课和实训课的上课时间不连续。
以“客户关系管理”这门课程为例,在教改前,该课程和绝大多数需要结合软件教学的“理论+实训”课程一样,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,各占一半课时。理论课一般在教室进行,由教师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、组织理论学习;实训课一般在机房进行,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相关软件进行上机操练。上课时间由教务处根据任课教师及学生课程情况、教室使用情况等统一安排,理论课和实训课的上课时间通常不连续。这样将课程简单地一分为二、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安排存在很多问题。比如,理论课和实训课虽然总体教学时间相等,但每个项目下的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的时间却各不相同,导致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内容严重脱节,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,破坏了教学的整体性和连贯性。
第二,课程教材老套,不能体现做中学、学中做的教学模式。
市面上《客户关系管理》教材普遍存在两个问题:一是教材内容要么纯理论教学,要么纯上机实训,理论和实训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;二是即便有些教材包含理论和实训内容,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,形式上统一,内容上却分离。在新教材出版前,笔者所教授的“客户关系管理”课程被迫为学生订购两本教材,之所以选用两本教材是因为,第一本教材中,虽然理论知识讲解相对全面,但使用的CRM软件不具有通用性,而第二本教材的CRM软件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实用性,但却没有理论知识讲解,通篇都是上机实训。选择这两本教材无法改变理实分家的教学现状,为实现理实一体化增加了阻力。
第三,受场地和设备等限制,教学方法单一,课堂不活跃、学生参与度不高、教学效果不理想。
教改前,“客户关系管理”理论课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多媒体教学,很少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模拟演练,课堂练习也多以笔头练习为主。虽然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分组做一些任务,但受场地、设备、上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,效果不是很理想,课堂不活跃、参与度不高,对于感兴趣的案例,学生会抬头听一听,对于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,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听讲,低头玩手机现象普遍存在。“客户关系管理”实训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CRM软件进行相关题目的操作,一般先由任课教师讲解操作步骤和重点难点,再给出相关资料和题目让学生自行在CRM系统上操作,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分析。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完整,却有着难以解决的两大问题:一是CRM软件操作内容枯燥,教师讲解时学生很难吸收。在教学过程中,笔者也尝试过由教师带领学生边讲边做,以便学生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,但教学时间会拉长,影响教学进度,而且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异,一部分学生用很短时间就能理解并完成软件操作,另一部分学生用更多的时间也不一定完全清楚,因此边讲边教也不利于因材施教。二是学生在根据相关资料进行题目操作时,经常会忘记教师之前讲的操作路径和步骤,以致频繁向教师提问和请教,但实训课通常只配备一名教师,如果每个学生都频繁提问,教师将分身乏术,降低效率。
第四,信息化教学资源缺乏,教师不擅长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,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。
随着科技的发展,AR、VR、微书、微课,各种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教学资源层出不穷。对于“客户关系管理”这类跨专业理实一体课程,如果能在一定的企业工作背景基础上,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结合,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。但目前的状况是,一线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较少,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收集、整理、开发、运用的能力欠缺。即便有些教师参与过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,主观上也愿意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实践教学,但受所在院校教学设备过于低端、教学软件不及时升级、无线网络覆盖差等客观因素的制约,使得信息化教学犹如水中望月,可望而不可即。
“做中学、学中做”到底怎么做
第一,边教、边学、边做,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。课堂教学理中有实,实中有理,合理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手段,将理论和实训课上的内容科学地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,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,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。比如,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,通过与教务处沟通,将课程的上课时间集中,每周四节且连上,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时间的连续性,同时,教师团队运用案例分析法、任务驱动法、翻转课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,改进教学质量,保障教学效果。
第二,舍繁求简,弃全求精,废虚求实。传统教学强调面面俱到和扎实的理论功底,这样的教学适合本科学生但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。我们的课程改革一方面要舍去复杂的理论推导,到生活中寻找简单的、易于理解的案例去解释复杂的理论知识,另一方面要舍去面面俱到地讲解知识脉络,而是直击工作中最有用的知识。比如,笔者上课挑选的优质案例就普遍具有三个特点,一是学生们耳闻目睹的,二是与学生的学习、生活密切相关的,三是学生们感兴趣的,这样的案例能够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,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。
第三,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让课堂更有趣味性。教学团队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需要,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,选择部分教学内容,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,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,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利用微书、微课等教学资源来完成自主学习,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,课堂内的宝贵时间,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或任务的学习,共同研究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方法,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。
(作者系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郭威)